山东中医药大学
第五届中国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施方案
各学院:
为贯彻落实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》(国办发[2015]36号)等文件精神,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,激发师生创新创业热情,加快培养中医药创新创业人才,展示学校师生创新创业成果,推进“双一流”高水平学校建设和专业对接产业等重点工作,根据《教育部关于举办第五届中国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》的通知要求,学校定于2019年3月至5月举办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五届中国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,并制定本方案。
一、大赛主题
敢为人先放飞青春梦勇立潮头建功新时代
二、目的与任务
以赛促学,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。大赛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,培养造就中医药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生力军;鼓励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,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,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,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,努力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。
以赛促教,探索素质教育新途径。把大赛作为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,引导学校各部门、各学院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山东省经济发展,开展课程体系、教学方法、教师能力、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综合改革。以大赛为牵引,带动学校全面深化教学改革,全面推进素质教育,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、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。
以赛促创,搭建成果转化新平台。推动学校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,促进中医药产业新业态形成,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和医养结合示范省建设,促进中医药健康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。以创新引领创业、以创业带动就业,努力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。
三、组织机构
大赛成立山东中医药大学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,组委会主任由校长担任,副主任由分管副校长担任,成员由学生工作处、团委、人事处、教务处、教师发展中心、招生就业处、科研处、财务处、实验室管理处、研究生处等部门负责人和各学院院长组成,负责大赛的统筹和领导工作。办公室设在招生就业处,招生就业处处长兼任组委会办公室主任,具体负责大赛组织、宣传、协调、实施等工作。
各学院成立大赛工作小组,制定本学院大赛工作实施方案,指定专人负责大赛相关工作。
四、赛道设置
根据教育部通知要求,学校设高教主赛道和“青年红色筑梦之旅”两个赛道,所有参加本届比赛的参赛项目,需在上述两个赛道中选择其中一个赛道参赛。各赛道参赛要求详见附件1。
五、赛程安排
(一)参赛报名及校内材料报送(5月10日之前)。参赛团队通过登录“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”(cy.ncss.cn)或微信公众号(“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”或“中国‘互联网+’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”)任一方式进行报名。报名于2019年4月5日开发。参赛项目上报材料包括:项目推荐表(附件3)、商业计划书电子稿一份、纸质稿一式五份;项目汇总表(附件4)电子稿一份,纸质稿一份(加盖学院公章)。参赛项目材料以学院为单位报送,项目汇总表按照学院初选(初赛)项目推荐顺序排序。
(二)初赛评审(5月11日-5月19日)。初赛项目材料审查、校总决赛项目评选和校总决赛项目专家辅导。学校统一组织专家进行材料初审、项目评选和总决赛项目辅导等工作。
(三)校总决赛(5月20日-5月31日)。学校总决赛及省赛项目选拔。入围决赛团队进行现场集中答辩路演,评选校赛金奖、银奖、铜奖项目,同时选出代表学校参加省赛项目。
(四)省赛集训(6月-7月)。组织专家对进入省赛网评和总决赛的项目进行集训,提高参赛项目竞争力。
六、大赛奖励
大赛设金奖、银奖、铜奖项目若干,视参赛项目质量和数量设置最终奖项数量,一般不超过参赛项目总数的5%、10%和15%。大赛设置优秀组织奖优秀组织奖,优秀组织奖根据学院参赛人数与在校生比、参赛项目数与在校生比和获奖项目数量等指标评选前三名。大赛设优秀指导教师团队奖,优秀指导教师团队一般为获得金奖的项目指导教师团队。各奖项奖励按照《山东中医药大学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管理与奖励办法》执行。
对在比赛中表现突出,获得校级及以上奖励的创业团队,学校准予其优先入驻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,并享受基地相关优惠扶持政策。
七、工作要求
(一)提高认识。充分认识大赛的重要意义,把大赛作为一流学科建设和中医药特色名校建设的重要内容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推动产学研用深度结合的重要平台,积极推进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,助力“双创”升级和专业对接产业建设,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学能力。
(二)广泛宣传。各学院要认真做好大赛的宣传动员工作,要面向学生和专任教师,开展内容多元化、形式多样化、渠道立体化的宣传动员活动,厚植创新创业文化土壤,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大赛氛围。
(三)精心组织。学院要安排专人负责大赛相关工作,做好报名、资格审核和项目推荐等工作,大赛工作联络人请于4月15日之前加入大赛工作QQ群。各单位要为参赛团队做好服务保障,并配套相关政策支持,积极推进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,不断提高我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。
(四)“质”“量”并重。各学院参赛学生数不得少于学院在校生数的15%(各学院参赛人数和项目数要求详见附件2),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覆盖面;拓宽选拔渠道,深度挖掘优秀项目,充分利用创业校友资源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、师生共创项目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,寻找、动员、帮助符合条件的学生和老师参加本届大赛,提高参赛项目竞争力,促进成果转化。
大赛工作联系人:祝金旭李艳凤
联系电话:89628292,89628293
大赛工作QQ群:397761424
大赛工作邮箱:szyhlw@163.com
招生就业处
2019年4月9日